每当冬季来临,室内温度的高低就成了热用户最关心的问题,集体供暖时,对于室内温度有热用户愿意让热力公司供高一些(不耐冷人群),有人愿意供低一些(不耐热人群),那么室内温度多少才应该是合适的?
温度不是越高越好,当温度低于12℃时,80%坐着的人感到冷,活动着的人有20%以上感到冷,卫生学将12℃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。
如果室内温度长时间过高,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,引起体温升高、血管舒张、脉搏加快、心率加速,人就会神疲力乏、头晕脑涨、思维迟钝、记忆力差。同时,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,人体难以适应,容易患伤风感冒;如果室内温度过低,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,脉搏、呼吸减慢,皮下血管收缩,皮肤过度紧张,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,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。可能会引发老年人心脏供血不足,从而引发心绞痛或者心梗。小孩可能会上呼吸道感染、手足口病、腹泻等等。
因此,科学家们把人对“冷耐受”的下限温度和“热耐受”的上限温度,分别定为 11℃和32℃。另据国内外有关卫生部门的研究结果,当人体衣着适宜、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态时,室内温度20℃比较舒适,18℃无冷感,15℃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。
本着提高生活质量,满足室温可调的要求,建议以居室内功能区域不同设置温度:
室内设计温度 18℃-20℃
卧室、起居室设计温度 20±2℃
厕所、门厅、走廊设计温度 18℃-20℃
体感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有出入,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空气的温度,受风、湿度、日照、衣服颜色的影响。根据国内外的实验,夏季,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22—25℃,冬季是18—22℃。人体总要保持体温恒定。
空气湿度每增加10%,人体感受到温度会降低1℃,长江流域冬天湿度平均75%(北方只有25%)。因此,南方6.5℃,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却是2.5℃,这一种阴冷、湿冷,比北方干燥的冷更难受。
暖气来了,给人们带来了温暖,也带来了一些困扰。
在冬季,尤其是在北方地区,开窗则要感受呼啸的寒风,在室内持续供暖,无法通风的环境下空气污染物持续积聚,“暖气病”便来了。由于供暖房间密闭性强,门窗紧闭导致空气流通不畅,加之长时间不开窗,阳光照射不足。这样就使得房间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变成致病因子的温床,霉菌、细菌、病毒等各种微生物大量繁衍寄生在寝具、地毯、窗帘、家具上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大量微生物滋生,容易感染微生物引发的疾病,人体更容易感染疾病。
一、什么是“暖气病”
“暖气病”主要是指冬季供暖,因环境和人体干燥缺水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,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热外寒症状。
二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“暖气病”呢?
如果同时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任意5条,那“暖气病”可能已经找上门了:
1.出现感冒症状;2.情绪莫名焦躁;3.食欲不振;4.鼻咽干燥;5.皮肤发紧、瘙痒;6.头晕眼花、胸闷;7.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,此时易复发相关症状;8.血黏度增高、血压改变;9.身体软弱无力;10.出虚汗。
“暖气病”虽然不是疾病,但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长时间待在“暖气房”中可能引发一些疾病。
三、那么,哪些疾病需要引起警惕呢?
1.心血管系统疾病。心血管系统负责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,暖气过热会“抢走”人体的水分,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、血压下降,进而引起某些心血管系统疾病。同时,暖气过热会使室内和室外温差过大,进而导致血压波动较大,使冠状动脉“不堪重负”,引发冠心病。
2.泌尿系统疾病。“暖气房”内温度较高、空气干燥,人体很容易丢失水分,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补水,就会导致尿量减少,进而有可能增加患上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。
3.皮肤病。冬季人们的皮肤本来就容易干燥、瘙痒,如果“暖气房”内温度过高,就会加速皮肤水分的流失,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断裂,进而引发一些皮肤病。
因此,大家在享受“暖气房”带来的温暖时,也要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健康,比如在家中添置加湿器并合理使用,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;把暖气、空调的温度适当调低一点;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开窗通风等。